首页  学生园地  学生园地

【暑期青年行】电气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团开展“古韵非遗 匠心传承”活动

发布时间:2022-07-11 20:35:49 作者:admin

  “有门必有楣,有楣必有灰塑。”这是广州老人常说的一句话。为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匠心精神,7月9日下午,电气工程学院“古村新韵实践团”来到广州市花都区三华村仲和徐公祠、资政大夫祠等地调研,探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的保护与传承之道。

邵成村为团队成员介绍灰塑原材料(郭梓康 摄)

  实践团一行首先前往仲和徐公祠,拜访非遗传承人邵成村师傅。邵成村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仲和徐公祠内里面的一些优秀的灰塑作品,这些灰塑作品包括了“平面塑”、“半边塑”和“立体塑”等。他结合祠堂内的灰塑介绍到,灰塑工艺早在公元884年就已经存在,灰塑主要用于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和亭台牌坊的装饰。灰塑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搭配常见的稻草、纸筋、红糖、糯米等。具有耐酸、耐碱、吸潮吸湿等优点,是一门“会呼吸”的技艺,非常适合广州一带的湿热气候条件。

团队成员动手制作灰塑(郭梓康 摄)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感受灰塑的艺术,邵成村带领团队成员现场制作灰塑。灰塑制作工艺考究,从构图、打钉扎骨架,再到草根灰打底、纸筋灰塑形,最后上色灰、上彩,他现场一步一步为大家演示。在他的指导下,团队的成员们成功进行了灰塑制作的初次尝试。邵成村说道,“作为一名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还要自己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印象深刻。”从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后面的逐渐熟练,团队成员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了这门古老技术的魅力。

  接着,邵成村带领实践团参观资政大夫祠并讲授灰塑技艺的应用及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核。他利用资政大夫祠保存下来的墙体,为大家现场展示了古建筑的工艺,并阐述了其中的原理和文化意蕴。在谈及非遗灰塑的传承时,他表示:“希望有更多人了解灰塑文化,领略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几千年沉淀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技术中,去探索更多蕴含在古老技术文化中的价值和中国智慧,并将其传承下去。”据了解,邵成村的团队目前也在致力于将传统灰塑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让以灰塑为代表的古老技艺更好的融入现代生活。

邵成村讲解岭南古建筑技艺(郭梓康 摄)

  通过对灰塑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实践团师生收获颇多,不仅了解灰塑这一传统工艺的技术和智慧,还对包含在其中古老技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一名队员都深刻地感受到灰塑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不易,也深刻感受到了邵成村的匠人匠心以及对于传统手艺传承下去的信念。团队成员张杰表示:“邵师傅将近43年坚持做一件事,并精益求精。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学习他身上的这种匠心精神,学习好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不断去努力和探索,耐得住寂寞,不辞辛苦,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据悉,花都区现存广东省级古村落11个,这些古村落承载了花都悠久的历史源流和厚重的文化底蕴。除灰塑外,还有大量如镬耳封火墙、木石砖雕刻这种建筑瑰宝,以及如民风民俗、家族先贤、宗族传承等。随着时代飞速发展,古村落中蕴含的价值愈发凸显。古村新韵实践团的脚步不会停下,电气工程学院实践团将会把调研收集到的宝贵资料制作成视频以及宣传册,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花都古村落,为花都古村落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文/刘楠楠 彭建龙 揭卓 图/郭梓康 编辑/刘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