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集第一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参赛作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4-10 20:39:30 作者:admin

电气工程学院全体师生:

  为促进电气电子工程技术产业化人才培养,切实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主办、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的第一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于2022年2月至9月举办。我院拟组织师生参加大赛,现面向全体师生征集参赛作品,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集作品时间

  2022年4月10日至5月10日

二、参赛对象

  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团队成员要求全部为在校生,专业不限,允许跨专业组建团队,每个参赛团队成员不超过5人,每队设置1-2名指导教师。每人同一年度只能参加一个团队。

三、参赛内容

  大赛围绕以下四个命题,设置硬件和软件两个赛道,参赛团队可选择任一命题的软件或硬件赛道参赛。作品形式不限,紧扣命题即可。

  1、新能源与综合能源 ---  双碳目标的达成以清洁可再生新能源的广泛利用为根本,综合能源系统为含新能源在内多种能源的互补高效利用提供了手段。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需要哪些核心技术?如何应对风光资源的自然波动?能源综合利用的潜力如何评估,系统如何运行?是否有更加高效、持续、可控的清洁发电形式?能源开发与利用形式的发展一直在路上。

  2、未来电网 ---  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改变了同步机为主体的电力系统的根本特征。当同步电网的基本条件不再具备时,负荷和电源的双向波动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电网的形态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什么样的电网才能适应电能替代、清洁能源替代的能源发展需要?

  3、储能 ---  储能是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行研究和开发,并探索提高其能源利用率的重要一环。能量的存储、释放和高效利用存在多种技术路线和手段,通过一种或多种储能技术的结合,如何实现对综合能源系统或以新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的有效支撑?储能系统如何取得更高效率、更高安全性、更高经济性?亦或针对多样化、实用化应用需求的多种类储能方法,及其能效、安全提升路径。

  4、电力工业软件 ---  工业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通过数字技术探索运维空间已成趋势,电力工业软件的使命在于极大降低成本,减少潜在隐患,保证供电安全。在未来,电力工业软件不仅可跨尺度接近于物理现实,亦可将设备的数字信息和运行数据融入智能分析平台,助力了解当下和预测未来。拭目以待高精度、低成本、多场景的实时仿真,预测且快速解决电力系统突发故障。

四、参赛要求

  1、同一团队初赛、复赛、决赛必须采用同一题目参赛,不允许中途换题;

  2、同一团队初赛、复赛、决赛的具体内容之间应有紧密联系,最好能体现同一作品不断完善的过程;

  3、初赛侧重考察研究创新能力,复赛侧重考察研发创新能力,决赛侧重考察应用创新能力。

五、赛事安排

  1.报名阶段(2022年4月10日--4月30日)

  有意向参赛的队伍请在网上报名参赛,报名网址:

  https://www.wjx.top/vj/rUGt9kx.aspx

  2.作品方案撰写(2022年4月10日--5月10日)

  各参赛团队撰写可研报告(模板见附件1),优化完善项目内容,于5月10日前提交科研报告及其他佐证材料(例如作品设计书、使用说明书等)到邮箱dep-dqtw@gcu.edu.cn。

  3.作品申报(2022年5月11日--5月15日)

  各参赛团队通过大赛作品申报平台注册账号,提交参赛作品。具体事宜稍后通知。

  4.大赛赛程(2022年6月1日--9月1日)

  初赛于6月1日-7月1日举行,赛区一等奖作品进入复赛;

  复赛于7月1日-8月1日举行,复赛包括视频展示及线上答辩环节,作品提交截止时间、答辩形式及时间见大赛组委会后续通知,复赛筛选出作品进入决赛;

  决赛于8月1日-9月1日举行,决赛采用现场比赛的方式进行,具体时间及形式另行通知。

六、知识产权

  1.各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参赛队伍所有。

  2.参赛作品的相关技术在大赛评选过程及决赛中可能会被公开并被第三方所获悉,参赛队伍如需要保护相应的知识产权,请提前做好专利申请等相关工作。

七、联系方式

  学校负责人及联系方式:潘老师,020-36903305,邮箱:panjy@gcu.edu.cn。

  附件:

    附件1.可研报告模板.doc

    附件2-赛事说明.pdf

  电气工程学院

  2022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