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改版栏目  旧学院动态

【暑期青年行】电气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团追溯花都古村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07-20 13:13:50 作者:admin

       习近平同志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为传承发展花都区的古村落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花都古村落,赋能花都乡村振兴,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的“古村新韵实践团”于7月8日至7月19日在广州市花都区内开展了为期12天的三下乡调研活动。实践团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群众、访谈专家等方式,不断深入了解花都古村落的村史村志、民风民俗、文化遗产。

       赴花都展馆,感文化魅力

  7月8日,为了解更多关于花都古村落的知识,实践团分别前往广州民俗博物馆、花都区档案馆、花都区美术馆参观学习。广州民俗博物馆主体建筑是资政大夫祠建筑群,是广州目前发现有圣旨牌坊的祠堂群中建筑规模最大的。团队跟随民俗博物馆讲解员,观看了粤剧、灰塑、瑞岭盆景、广州珐琅这四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馆内展品精美绝伦,生动形象,团队成员纷纷感叹非遗技术的精妙。在花都区国家档案馆,实践团参观了花都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展,并查阅了馆内大量关于花都古村落的资料,了解了花都区内塱头村、茶塘村等11个省级古村落的基本概况。在花都区美术馆,馆内“遇见非遗”系列展品令人惊叹,活灵活现的灰塑、华美富丽的珐琅、细致精美的钉金绣裙褂……一件件展品向实践团成员讲述着不一样的岭南故事。丰富的实践学习让团队成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为团队后续调研和宣传提供了详实材料。

参观花都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展(郭梓康 摄)

       寻乡间老者,闻古村悠悠

  花都区内古村落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花都古村落作为花都传统文化的缩影,蕴藏着花都的文化底蕴。实践期间,团队走访了花都区内11个省级古村落,以及有着丰富历史的水口营村。村内文化,代代相传,团队成员每到一村,都会和村里老者交谈,从这些老者口中,更好地了解到每个村的悠久历史。7月9日上午,在与港头村的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曾昭深座谈中,他向实践团队员们讲述了港头村“三水朝北,四水归源”的美誉,以及“五代连科甲”的典故。他也向实践团展示了港头村“修旧如旧”的例子,指出古村落的保护不仅仅要干净整齐,更要让建筑原有的样貌得以保存,不失质朴。

与港头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曾昭深座谈(郭梓康 摄)

       访非遗传人,承文化根脉

  7月9日下午,实践团前往了仲和徐公祠和资政大夫祠,访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老师。邵老师在仲和徐公祠为实践团示范了灰塑的制作流程,包括构图、打钉、扎骨架、草筋灰打底、纸筋灰塑形、上色灰,上彩。观看过后,在邵老师的指导下,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来体验制作灰塑的过程。流程看似简单,实则每一步都蕴含着技巧与经验。在资政大夫祠内,邵老师利用资政大夫祠保存下来的墙体,为大家现场展示了岭南古建筑的工艺,并阐述了其中的原理和文化意蕴。他指出,灰塑的学习时间比较长,作为灰塑传承人必须要低调学习,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在谈及灰塑的传承时,他表示:“希望有更多人了解灰塑文化,领略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几千年沉淀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技术中,去探索更多蕴含在古老技术文化中的价值和中国智慧,并将其传承下去。”

邵成村讲解灰塑制作过程(郭梓康 摄)

       凝青年力量,传古村文化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花都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素盛。村史村志传承着花都历史文明、激发着桑梓情怀。实践团在各个古村落调研过程中,多次帮助前来古村落游览的游客们宣讲当地村史村志,让更多的人了解该村文化。同时,实践团拍摄关于花都古村落的照片千余张,视频资料近500条。为将实践成果直观地展现出来,实践团以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里面的灰塑“有够福”为原型打造了灰塑文化宣传片《岭南文化  匠心传承》。这一宣传片得到了邵成村、花都区非遗办、花都区融媒体中心的认可,并在今日花都微信视频号、哔哩哔哩、抖音,西瓜视频等网络平台发布。仅18日发布当天,浏览量就高达1.5W+。此外,实践团还在花都区国家档案馆的帮助下,整编一万余字花都古村落文化宣传册《悠悠古村》,并在花都区大街小巷发放。宣传册内包含了花都11个省级古村落的简介以及相应的古村特色。宣传册以内容详实,资料丰富,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实践团在路边发放宣传册(彭建龙 摄)

  花都古村落中一砖一瓦无不诉说着历史,一墙一屋无不传承着文化。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走进悠悠古道、了解这些独具韵味的历史,并进行宣传,给自己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关山重重,初心不忘,为期12天的实地调研虽然结束,实践团对花都古村文化宣传的心依旧还在。用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古村新韵实践团,一直在路上!

文/刘楠楠 彭建龙 揭卓 图/郭梓康 彭建龙 编辑/刘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