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霞

发布时间:2025-04-29 13:05:00 作者:admin

  马海霞,女,1981年9月生,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学历,输电教研室副主任

个人简介

  马海霞,女,硕士,副教授,2009.1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输配电新技术。近年来作为第一作者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承担科研及教研项目3项,主持完成广东省重点学科项目“高压输电线路无人机巡线信息化监控平台建设”等项目7项。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及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称号。

研究领域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输配电新技术,安全与节能技术

工作经历

      2012.4至今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原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教师

      2010.10-2011.10  浙江省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2009.4-2010.10  浙江省乐清市科技孵化创业中心

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项目编号) 排名
广东省重点学科项目“高压输电线路无人机巡线信息化监控平台建设”(CQ1700002) 1
高速位置测试模块开发(H200005)1
科研项目合作协议书-基于深度学习的无人机在电力工程验收关键技术研究(H2000011)3
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在配网自动化的应用研究2
数据驱动的智能电表计量异常识别方法研究3
利用无人机进行输电线路巡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1


发表论文

项目名称(项目编号)本人排名
曳引式电梯节能检测方法及装置研究1
Prediction Mode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Braking Distance under  Emergency Braking with Heavy Load of Escalator2(通讯)
基于WiFi的无线智能门锁设计1
无人机太阳能无线充电装置设计 1
Research on measuring device and quantifiable risk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FMEA of escalator brake 1
无人机电力巡检实训课程建设与实践1
基于STM32的电缆管道智能巡检小车设计1
Super-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 method of transmission line key  components image based on SRGAN1
一种基于WiFi无线通讯的智能插座设计与实现2(通讯)

科研创新

  发表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9篇,其中SCI收录2篇,第一篇“Prediction Mode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Braking Distance under Emergency Braking with Heavy Load of  Escalator”发表于杂志《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属于SCI四区;第二篇“Research on  measuring device and quantifiable risk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FMEA of  escalator brake”发表于杂志《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属于SCI四区;

      北大中文核心1篇“曳引式电梯节能检测方法及装置研究”发表于《科学技术与工程》;科技核心2篇;EI会议论文1篇。

        完成科研项目6项,作为主持人完成广东省重点学科项目“高压输电线路无人机巡线信息化监控平台建设”(项目编号CQ1700002)1项,横向项目“高速位置测试模块开发”(项目编号H2000005)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承担了了省级纵向项目  “数据驱动的智能电表计量异常识别方法研究”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横向项目“科研项目合作协议书-基于深度学习的无人机在电力工程验收关键技术研究”  “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在配网自动化的应用研究”2项。

教学活动

  主要讲授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等理论课程,并在校级教学竞赛中获得三等奖,指导学生项目多项,2017-2021年间指导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于WIFI的无线智能门锁设计”(项目编号JY170623)、“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模型的研制”(项目编号JY170553)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并于2018年和2020年均获得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在2019年申报了教改项目“利用无人机进行输电线路巡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并发表了一篇教改论文“无人机电力巡检实训课程建设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