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2024-2025学年度学风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24-09-02 16:26:29 作者:admin

  为全面迎接 2025年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深化落实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方针,电气工程学院在系统总结 2023-2024  学年学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学风建设方案》为指导,立足学院实际,制定2024-2025学年学风建设方案。旨在进一步巩固建设成效,全面树立优良学风,构建和谐育人环境,培育兼具扎实专业素养、创新实践能力与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质人才,以良好学风迎接评估检验。

一、指导思想

  学风是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思想品质、学习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精神和学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建设成效,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加强学风建设,培育优良学风,是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是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把我校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的基本需要。

  学风建设秉承以下五个原则:坚持教风建设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坚持教育引导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严格要求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做到以开展学风调研为切入,以制定、修订相关规章制度为基础,以辅导员、班导师、任课教师、学生骨干建设为抓手,以开展各类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以班级学风建设为保障,夯实学风建设基石,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建良好学风的局面。

二、建设目标

  长远目标:建立科学完善的学风监督评估体系,使学生铭记“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达到“乐学、勤学、会学”的突出效果,形成“致远求实,格物求新”的良好学风,养成学生不断进取的学习习惯。“乐学”就是要做到目标明确,动力强大,兴趣浓厚;“勤学”就是要能做到意志坚强,毅力持久,身心健康;“会学”就是要做到方法正确,习惯良好,效果显著。

  近期目标:从教育、服务、管理三个层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积极的学习态度,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和考风考纪,努力做到“七高四低”,即学生出勤率高、学位绩点高、过级率高、获奖率高、考研率高、就业率高、学生参与科研率高;学生不及格率低、违纪率低、旷课率低、受学业预警率低。

三、组织架构

  学院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课堂督查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由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担任,副组长由主管教学副院长担任;工作小组组长由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副主任担任,辅导员、教务员、班导师担任工作小组成员。

  课堂督查小组由主要学生干部组成。

  窗体底端

四、实施措施

1.召开学风建设会议。

  召开学院学风建设研讨会、学生干部(含党员)学风建设座谈会、就业动员会、学生代表座谈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通过引导、鼓励和宣传的过程,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合理规划目标,明确努力方向,使整体学习氛围得到提升,使学风建设成果得到进一步深化。

2.听课督导制度

  学院党政领导主要负责督查本学院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和教学质量,并考察学生上课的表现,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次,以此增强学风建设的实施力度,实现教风和学风的齐抓并举的目标。

  任课教师、班导师和辅导员严抓考勤,达到学生课堂到课率大于98%,迟到率小于3%,及时了解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情况,及时规范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行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次,使学院的学风建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促进我院的学风建设健康稳定的发展。

3.加强考勤管理

  为加强学生的自律自觉意识和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考勤管理分为日常管理和课堂督查,考勤内容为旷课、迟到、早退、请假、睡觉、玩手机、吃东西、仪容仪表等情况。

  日常各班级学习委员负责做好课堂考勤,每周将本班本周考勤情况及课堂纪律情况上交至班导师、辅导员;学院组建课堂督查小组,定期检查各班级的课堂出勤和课堂纪律,并进行通报。

4.晚自修实施制

  为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勤奋好学的学习氛围,我院继续在大一、大二学生中开展晚自修学风建设活动,各班级每周开展晚自修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90分钟。班导师、辅导员定期巡察班级晚自修情况,保障安静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好考勤记录,指导班级开展小组学习会、交流分享会等活动,彼此交流学习经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5.班导师意见反馈制

  班导师是学院学风建设的核心力量,从“导学、助学、督学”三个层面对学生专业学习进行指导和管理。通过与学生保持一定频度的接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好工作记录,加强学情分析,定期向所在学院、辅导员、学生家长反馈学生学习状态和思想情况。每位班导师每月与学生面谈或通过通信工具等方式交流的次数应不少于五次,每学期组织召开的专业指导会或学术沙龙的次数应不少于两次,每学期参加学生集体活动的次数应不少于三次。发挥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形成教风、学风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6.家校联系制

  家校合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做好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配合学校学风建设工作,学院建立家校联系制。通过电话、邮件、微信等方式,每位班导师每学期至少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通报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及掌握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等,真正地达到家校互联、家校共建的效果。

7.考风考纪宣传教育

  做好优良考风考纪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开展诚信考试宣传教育活动,班导师、辅导员召开考风考纪主题班会,集中学习并传达强调《广州城市理工学院考场纪律》《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学生考试违纪作弊处理方法》中相关要求和规定,组织学生签署《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学生考试诚信承诺书》。坚决打击作弊行为,对考试作弊行为实行“零”容忍。学院成立考风考纪督查工作组,在考试期间加大巡考力度,规范主考、监考老师的态度。

8.加强学习帮扶

  对于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通过班导师、辅导员谈心谈话、助教生结对帮扶等举措了解问题所在,组建学霸讲师团,有针对性地给予复习讲解、指导选课等帮助,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帮扶学业困难学生重塑学习信心、改善学习效果、摆脱学业困境、顺利完成学业。

9.学生骨干(含学生党员)联系制

  建立学生骨干(含学生党员)联系制,学院党总支、团委定期举办学生骨干(含学生党员)座谈会,听取学生骨干的意见和建议;团委、学生会通过开展学生思想动态主题调研,及时发现学生学风、考风当中存在的隐患问题,如逃课问题、沉迷网络问题、思想问题和心理障碍问题等,为学校学风建设排除潜在的阻力和隐患。

11.开展宿舍“软实力”建设

  落实辅导员、班导师进宿舍,通过走访宿舍,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和引导,加强宿舍安全教育管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宿舍文化。

  调动学生对宿舍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主人翁的身份来建设自己的“家”,通过召开宿舍长大会,加强与宿舍长的沟通夯实宿舍管理,开展宿舍美化大赛、宿舍风采展示等活动,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装扮宿舍,让宿舍成为宜居宜学的场所,真正达到加强学生宿舍精神文明建设以促进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

12.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开展以促进学风建设为主题,具有人文气息、专业特色的高层次、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辩论赛、读书分享会、演讲比赛、“学长计划”交流会、先进集体及优秀个人展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自身修养,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逐步引导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渴求,进一步助推学风建设。

13.考证考研工程

  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启动考证考研工程。认真分析学生考证需求,整合各方资源,推进相关技能证书的宣传普及工作,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考证;对考研政策进行相关解读,落实倡导、鼓励和帮助学生考研的各项工作,为学生提供全面、周到的考研服务。

14.创建优良学风评比活动

  每年12月进行学院学风建设中期检查,在总结阶段工作和问题整改的基础上,通过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修订以及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

  每年6月开展学风建设总结工作,重点从学生思想政治面貌、科技创新、学习成绩、遵纪守法、教师评价等方面为出发点,以课堂纪律、考证率、作弊率、活动开展情况等作为评价学风建设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评选“学风模范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优良学风建设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优良学风建设宿舍”“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以评促优,形成优良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五、实施要求

  (一)高度重视,全院师生同心协作

  全院师生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做到学风建设常抓不懈,而且要注重实效性,避免把学风建设作为阶段性任务来抓。加强学风建设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参与,要通力合作来规范学风运行机制、提高教学水平、规范教学秩序和提高服务质量,形成校院共同抓、教师人人管的全员参与局面。

  (二)加强宣传,积极营造学风建设氛围

  学院及各班级通过海报、横幅、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种媒介宣传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成果,及时报道学风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积极营造“争先创优”的学风建设氛围。对学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也要及时通报,达到警示他人,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扎实推进学风建设与各项工作有机结合

  全院师生要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与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起来,与建设优良的班风、院风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认真履职,靠前组织指挥,加强过程督导,扎实有效地把学风建设工作推向深入。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需要各方面的配合,需要全员的行动,需要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