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基本信息
1. 专业定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大湾区新能源利用的快速增长优势,瞄准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水能发电、生物质利用、核电等大规模市场需求及行业核心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该专业旨在培养新能源发电技术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新能源范围广,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质、潮汐能、地热能、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行业是“十三五”、 “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国家的支持力度大,发展趋势好,未来新能源将是全球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在国家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战略发展背景下,新能源行业发展步伐加速,行业人才需求大,学生就业前景光明。
毕业生可从事新能源行业的研究、规划、设计及技术改造、施工及运行管理的工作;也可以从事相关的行业如电力企业、电力设计单位、电气设备设计与制造企业、以及包括汽车行业、科研单位及其他行业的研究及相关的工作。
2. 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需要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基础;
(2)培养学生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较宽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3)对学生进行该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解决新能源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培养。
3. 培养规格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本科4年制,毕业学分要求为167学分,该专业主要学习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能量利用与交换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电力系统、电网运行等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能够掌握新能源发电技术的专业知识和解决新能源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程体系(简要介绍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框架,并罗列核心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核心课程
实践教学环节
5. 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共13人,其中副高级职称及以上共6人,中级职称5人,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8人,双师双能型教师9人。教师专业背景涵盖流体力学、工程热物理、新能源利用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且具有或在长期的科研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能源动力、电气工程、控制等实践经验。
6. 教学条件(简要介绍教学设施情况,包括教学设备、实验室、实习基地等)
教学设施齐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课同时满足120人上课。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建设有新能源工学基础实验室、新能源数值仿真实验室、新能源风力发电系统实验室、新能源光伏发电系统实验室、光伏发电创新实训室、风光互补发电实训室、电力电子实训室等7间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室。重视校企合作,目前已经与18家新能源、电力企业建立了就业与实习基地,提升学生动手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
2、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1.专业负责人简介:
韩风琴教授、博导
主要从事新能源及分布式能源开发、数值预测、智能控制与管理等领域科研及教学工作。担任高校教师工作数十年,专业理论扎实,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经验丰富。
曾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科技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委托研究开发项目。近年来在《中国科学》、《机械工程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等一级刊物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多篇,获奖及专利多项。
近4年来,主讲《新能源工学基础》、《新能源专业导论》、《新能源技术》等课程,编著《新能源工学基础》教材1部;主持广东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新工科建设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多项。
2. 新能源专家大讲堂
专业成立有新能源专业专家委员会,专家为专业人才培养出谋划策;每年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家大讲堂,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和最新技术。
3. 创新创业教育
专业培养中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各类科技竞赛等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